2011年求职,这些事你绝不能忽视
本文已发表于《大前程》对话职场专家 采访/ 蔡安
每年11月起,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如果不是一门心思的考研族,最重要、最忙碌的事情,莫过于求职了!在前程奔波的过程中,他们恨不得把自己变成拥有永动力的马达,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个招聘会,尽管投递出的简历大部分没有回信,但却依然百折不挠、绝不回头。
关于求职,可以关注的方面确实太多太多,从基本素质到个人专长、从简历制作到面试技巧、从个人志趣到热门行业……,那么,正在火热进行中的2011年求职 季节,又有哪些值得你关注的呢?《大前程》记者最近采访了新精英生涯国际教育科技中心执行总裁、新东方教育与职业发展协会会长兼北京大学生就业指导办高级咨询师古典老师。作为第一个新浪博客点击过百万的职业规划专家,希望古典老师对于2011年就业形势及求职招聘特点的详细分析,能对大家的求职起到一定帮助。
看好校园招聘:学生在企业中表现好,明年还会来
《大前程》:从11月份开始,校园招聘陆续在全国各高校举行并吸引了大批企业参加,那么围绕就业问题,请您谈谈今年就业与往年比较有哪些变化?
古典:有以下几个变化:一是“推送”,也就是大学把就业信息直接推送到学生面前。比如,武汉就有一家公司专门把就业机构的信息直接递送到了某个大学学院的网页上。这说明学生在招聘中不完全处于劣势,有人主动找他们了。二是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而是更主动了。可能因为“用人荒”已经过去,与前几年相比, 就业压力有所缓解。学生的焦虑程度降低了许多,大家更愿意做一些着眼于长远的事情,并不仅盯着“热门行业”展开自己的求职之路。企业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 被动性降低。学生的选择余地大了。要说今年的就业趋势,那就是学生更重视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三是学生、用人单位、媒体等开始变得理性了,不会过度关注就业问题,而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合理思考,客观地看问题。
《大前程》:企业进校园招聘,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在展示企业形象。你认为它对学生找工作有多大帮助?
古典:我认为作用还是很大的。校园招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在企业的表现会影响到企业对该校学生素质的看法。如果企业在一个学校所招聘的学生都很好用,第二年就会再来;如果觉得不理想,第二年自己就不会来了。学校也不满足于只要把学生安排出去就可以的状态。因为在校园招聘中,面试存在片面性,企业很难在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了解到这个学生究竟是否适合这项工作,能否在将来的职业发展中出人头地,企业只能大致根据学校的整体素质来判断学生素质。因此,如果学生在企业中表现好,就会起到广告效应,来年这家企业还会到该校来招聘人才。
破解“名校效应”:你只有比名校学生更努力
《大前程》:在现在的招聘过程中,名校毕业生占有很大优势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那些普通的高校的毕业生该如何应对“名校效应”给他们造成的不良影响?
古典:这一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在现在的企业招聘机制中,企业很难在简单的招聘会或者通过你的简历就彻底了解你是哪一类型的人才,是否适合从事某项工作,因此企业有个简单的评判标准,就是看学生的毕业院校,可以说还会注重“名校效应”。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更有主动性。比如我们公司招了两名毕业生,都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的也不是热门专业。其中一名学生还是体育类大学毕业,学的是轮滑专业,但他能力很强,在负责一本书的销售时,通过努力实现了15万册的销量,这就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他出色的表现甚至引起了其他出版社的注意,想尽办法来“挖”他。我对这个学生的评价是:不仅好学、踏实,执行力也很强。所以在这里我要说,大学生一定不能眼高手低,不能因为你是“天之骄子”就不愿意做一些 基础工作。因为企业更看重你能做哪些,而不是你学过哪些。专业和学历不应该是企业用人的绝对标准,只是相对来参考的。
《大前程》:二三流学校的学生与一流大学的学生相比还是被动吧?
古典:所以说,二三流学校的学生更应该努力。清华北大的学生每天花在学习和职业规划的时间有12、13个小时左右,而二三流学校的学生也许只有五、六个小 时。如果把高考作为初试,大学四年学习作为复试,那么初试的时候就有差距,复试时又不努力,机会只能是让给别人。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提早规划职业生涯。不要等到大四毕业时才想自己适合干什么。求职培训只能起到“化妆”的作用,而起不到“整容” 的作用,即使你掌握大量的写简历参加面试的技巧,即 使当时被录用,过一段时间你的能力跟不上还是要被辞退。
待遇不是问题:不心过分纠结于第一份工作的薪水
《大前程》:待遇对许多大学生来说是挺纠结的——人人都想要高薪,但最终却不一定尽如人意。关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古典:在求职之初,大学生可以提前关注一下企业的待遇情况。有些企业的待遇可以上网查到,例如公务员的待遇就是规定好的。学生最好先网上查询后再提问。民企的工资差距是很大的,有些老板开出的薪水很高,有的则低得可怜。不过,不管到何种企业工作,之前都要知道自己的“职场价值”,大概了解一下自己想要从事 工作的基本待遇,有个心理底线。但不要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因为单位对求职者的能力尚不了解,没有办法通过你说自己的能力有多高就给你开出多少的薪 水。这就像是“赌石”,要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才能“卖”出高价钱。因此,大学生在求职时的态度很重要,但态度是“附加值”而不是“砝码”,能在你求职中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大学生也不必过分纠结于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因为随着你工作能力的提高,你的薪水也会随之涨高。
《大前程》:2011年有没有什么新出现的热门行业?
古典:“热门”这两个字值得推敲一下。你拿现在的热门行业和10年前的热门行业对照,就会发现不同时段热门行业是在不断变化的。也许刚开始热门行业收入 高,但从长远来看未必如此。每年都会有热门工作,但始终热门的行业是没有的。任何行业都会有“高峰”也有“低谷”。大学生需要从长远来看。如果你是一个嗅 觉敏锐的人,也许不断追逐热门行业会成功。但大多数人如果经常“跳槽”的话会影响自身发展。
选择求职地点:给自己多一些机会,不一定都留在都市
《大前程》: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地点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北上广”等大城市,今年这方面的态度方面有什么变化?请您为大学生推荐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中小型城市。
古典:通过对我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我把学生分为三个类型:1、能力导向型,建议此类学生在大城市发展。这些学生往往眼界开阔,比较适合体验竞争激烈的环境。2、资源导向型,这类学生的家庭资源、朋友资源,“人脉”资源非常丰富。建议他们回到二三线城市,回到当地,利用好手中的资源,能够有比较好的发 展。3、 生活导向型。这类学生希望有稳定的家庭。建议他们回到离家近的地方,找个稳定的体面的工作。
不过我还是建议大学生们要给自己多一些机会,不一定都选择在大城市发展。有人觉得去了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工作,就可能面临着眼界被封闭的情况。但实际上当地好的企业也比较关心员工工资以外的东西。例如通信行业巨头公司华为在深圳的企业虽然不在市区,但却修建了一条直通市区的道路,可以让员工感到离市区很近, 很便利,这样就会有幸福感。另外,我很看好长江三角洲地区。像江苏的昆山、浙江的宁波,这些中小城市离上海很近,经济发展很快。还有,国家在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经济圈,大学生也可以考虑到这些地方去。关键是选择良好时机进入。
《大前程》:很多学生的第一份工作与专业不对口,觉得所学专业知识根本用不上,是一种“人才浪费”现象,对此您怎么看?
古典:这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职业评估把人的能力分成三部分:1知识层面;2技能层面;3才干层面。知识层面的东西最易学会,而技能和才干是最 核心的东西。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不应该只是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我本人为例,我本科学的是土木工程,与现在从事的工作表面看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思维逻辑很严谨,说话讲究要用数据,这与我大学四年所学是分不开的,我认为我很适合现在的工作。二、不要认为自己学的专业没用上是“浪费”,要 做好“战略转型”。我认同“先就业,后择业”的提法。我的看法是“先就业,再毕业,再择业”,大四毕业前就提早锻炼,多实习、多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小孩从小就通过修剪草坪等赚钱,比尔盖茨小时候就帮人打字赚钱,我们的大学生很多在毕业后才真正接触社会,接触工作,已经晚了好几年了。